媒体报道 ‖ 西部法治报:三快机制 高效化纷争
发布时间:2025-08-27 04:05:49

 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法治力量是基层善治的重要保障。近日,未央法院入驻区综治中心并设立诉讼服务分中心,以“三快机制”高效解纷,从劳务薪酬到商事纠纷,从事后调解到事前预防,展现出“司法+综治”的协同效能。这既是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实践,也为优化营商环境、提升基层治理注入了法治动能。相关工作获《西部法治报》关注报道。

  “感谢法院帮我讨回了工资!”8月5日,在西安市未央区综治中心的未央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,从事家政工作的王某激动地写下感谢信,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称赞。此前,王某遭遇劳务报酬纠纷,在未央区法院干警的耐心调解下,终于要回了被拖欠的2076元劳务费。这温情一幕的背后,是自6月20日未央区法院入驻区综治中心并设立诉讼服务分中心后,司法力量与综治平台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。

  为让司法力量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硬核支撑”,未央区法院精心选派了一支由“庭长+退休法官+调解组织”组成的专业团队入驻区综治中心,为综治平台装上高性能的“司法处理器”。这支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,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基层矛盾化解经验,能够精准对接群众的司法需求。

  同时,未央区法院在分中心建立了“三快机制”——快速分流、快速响应、快速反馈,确保各类纠纷得到及时高效处理。在区综治中心启用首周,退休法官宋爱玲就凭借专业素养和耐心沟通,成功化解一起棘手的金融借款纠纷,让双方当事人满意而归,充分展现了专业力量在破解复杂难题时的独特优势。

  自入驻区综治中心以来,未央区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的矛盾化解成效逐步显现,成为推动纠纷高效解决的“加速器”。派驻到分中心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,成功调处了一起涉及8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。过程中,调解员不仅厘清了双方的权利义务,还积极疏导当事人情绪,促成欠款顺利偿还的同时,并且修复了原本紧张的双方关系。

  为表达感激,当事人特意将一面写有“调解公正得民心 尽职尽责暖人心”的锦旗送到区综治中心。这面锦旗不仅是对调解员工作的肯定,还给综治中心增添了一抹温情底色,而且让更多群众看到了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实效。

  未央区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依托区综治中心这一“智慧中枢”,不断强化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动,推动社会治理从“单一解纷”向“系统治理”转变,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的“一张网”。诉讼服务分中心运行第4日,在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下,与区住建局、区物业行业协会召开了专题研判会,针对辖区内常见的物业纠纷问题深入探讨,共同研究制定化解方案和预防措施。

  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,打破了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壁垒,让信息共享更顺畅、资源调配更高效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群众诉求转向“主动预防”矛盾发生,切实实现了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”的治理目标。

  秉持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理念,未央区法院在入驻区综治中心时,同步将法院商事解纷中心扩展至综治中心,并携手西安市融合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一并入驻,进一步升级了服务企业发展的维度。分中心依托“1+2+3+N”商事诉调机制,全面开展包括涉外纠纷在内的各类商事纠纷调解、司法确认等工作,为企业解决商事纠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。

  此外,分中心还创新开辟“涉企纠纷绿色专线”,针对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纠纷,提供优先受理、快速调处的“绿色通道”,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。这些举措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解纷成本,还营造了稳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,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
  从解决市井街坊的劳务报酬、民间借贷等“小事”,到助力企业化解商事纠纷、优化营商环境的“大事”,未央区法院与区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,正勾勒出一幅“力量下沉、多元协同、效能提升”的现代化治理图景。这既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基层的生动演绎,又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创新探索。随着双方融合的不断深化,这场“司法+综治”的“化学反应”将持续释放能量,为社会和谐稳定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根基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TOP